4个月融两轮,90后博士推出中国首块100%细胞肉,要做该领域的“特斯拉”

张硕 2023年03月30日 创业案例
国内外同步迎来细胞肉历史性时刻

作者丨张硕

编辑丨史素云

3月20日,Eat Just子公司、细胞肉初创公司GOOD Meat宣布,其生产的细胞培养鸡肉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认可。 

就在4个月前,美国FDA首次批准了UPSIDE Foods公司生产的细胞培养肉。 

在国内,近日细胞培养肉领域也迎来了历史性时刻—— 中国首块100%细胞肉研发成功,即国内第一块完全不含植物支架的动物细胞培养肉产品。 在此项突破背后站着一家仅成立一年多的初创公司。 

- 中国首块100%细胞肉 -

看中现代人类对蛋白质需求的增长以及在“碳中和”理念的驱动之下,2021年,神经学博士曹哲厚创办了极麋生物, 极麋生物以细胞培养牛肉为切口,专注于细胞系、培养基配方及成本控制、组织工程生物支架和生物反应器的底层技术研发。

在曹哲厚看来,利用新兴生物技术手段在体外制成的细胞培养肉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蛋白质来源,助力推动肉品进入新形态,帮助减少现有牲畜养殖肉对土、地、水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所带来的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及动物福利问题,从而有效推动人类向无屠宰的蛋白质生产链发展。 

融资层面,2023年3月,极麋生物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由十维资本独家投资;2022年11月,极麋生物完成2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番茄资本共同领投,绿叶投资、佳沃创投、内向基金、融科鼎盛及其他个人投资者跟投;其种子轮由蘑菇街创始人陈琪个人投资。 

成本降超90%,做细胞肉领域的“特斯拉”

在细胞培养肉领域,极麋生物的入局时间并不算早,自2013年Mosa Meat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细胞培养肉,该领域就持续受到关注。国内玩家主要有周子未来、CellX、超技良食等。 

一方面,人类对于蛋白质的需求正在逐年增长。 根据数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间,人类对于蛋白质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全球总肉类消费量每年增长约2%,其中近一半来自中国。

但另一方面,我们“无肉不欢”的本能也是气候恶化的幕后推手之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一项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产生3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肉类生产(包括挤占林地改种饲料作物,啃食草木以及动物消化时排放的甲烷)的占比就达到了14%-22%。据统计, 每生产一块汉堡包中的肉饼所释放的温室气体量,相当于一辆1000磅重轿车行驶大约16公里路程。

畜牧业的总碳排放量相当于全部交通工具的总和,这个数字意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生存目标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撕裂, 肉类的生产制造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口。

全球范围内,新加坡、美国最先开始了细胞培养肉的发展。我国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到细胞培养肉和其他人工合成蛋白,同时农业农村部将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列为其“升级食品产业,减少传统水产养殖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目标的关键。 

市场层面,根据麦肯锡的数据, 预计细胞培养肉市场在2030年前将会达到250亿美元。

“大家都在寻找适合的替代蛋白解决方案,目前共有3种主流技术路线: 植物蛋白、细胞肉和微生物发酵蛋白。 大众对植物蛋白已经非常熟悉,但这种主要利用大豆等去模仿肉类的形式,方式不够新颖且口感有上限,所以在国内外的推广过程阻碍重重;微生物发酵蛋白则更适用于发酵奶、各种饮品的补充替代,”曹哲厚认为,细胞培养肉因为本身就是肉,所以在真实性、营养、口感等方面都能形成降维打击。 

“可以说,细胞肉完全不是屠宰肉的替代,而是一个新的肉品形态。”

但目前 售价高、口味不够还原 依旧是限制细胞培养肉发展的两大问题。“严格来说,不论是大豆等制成的植物肉,还是包含植物支架的细胞培养肉,都不是真正的细胞肉。肉类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加工形态,比如肉肠、肉排、肉饼等,每种的风味都不尽相同。如果用植物去做替代,就需要费力模仿每种产品的口感,而纯细胞肉本身就是肉,可直接转化给各种风味的肉类衍生品,不仅口感更加自然,而且产品转化效率也更高。”曹哲厚表示。 

- 细胞培养基制备 - 

瞄准这两个痛点问题,曹哲厚于2021年创立了极麋生物。曹哲厚成长于新加坡,受当地可再生、可持续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他早早便接触到了细胞培养肉。 

创立极麋生物前,曹哲厚曾与父亲一起创立人体干细胞分化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公司原生生物,其本硕就读于帝国理工大学航空航天专业,之后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了神经学博士学位。 

从生物药物到食品领域,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创业赛道,其实有着相通的底层技术逻辑—— 细胞培养技术 。曹哲厚表示,相对于器官培养更加关注后续的疗效与细胞状态, 细胞培养肉行业当前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降低成本。

不同于赛道内其他友商的背景, 曹哲厚是学习工程学出身 ,在他看来,细胞培养肉作为合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工程化思维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成本降低,而这与特斯拉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所以曹哲厚希望极麋生物在未来能发展成细胞肉领域的“特斯拉”。

围绕这一目标,极麋生物着眼于细胞培养肉的研发全流程,建设并不断优化底层研发平台,以实现质的突破: 

首先是大力降低核心环节细胞培养基的成本。 极麋生物在无血清培养基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培养基循环体系,将培养基的成本从3000~4000元/升降到100元/升, 这一价格不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还比海外专门提供培养基的公司的定价低了10倍左右。 

细胞培养基在细胞肉的总成本中的占比高达90%,它的成本基本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走势。 未来,我们将在百元的水平上,继续下探这部分的成本,直到达到1元/升,届时,细胞培养牛肉的价格会是20元/公斤。”曹哲厚认为这个过程可能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其次是做好 “细胞种子” 。在细胞系层面,极麋生物已经获得了可稳定传代超60~80代的细胞系,并且在多个不同物种中都取得了进展。 

此外,极麋生物还搭建起了 JEVOS(Jimi Evolution System)-国内自动化、高通量、AI驱动的细胞培养体系进化平台。

在不断精进技术降低成本的过程中, 极麋生物还围绕产品多样化进行了尝试 。本月,极麋生物正式宣布成功研发中国首块100%细胞肉,即国内第一块完全不含植物支架的动物细胞培养肉产品。 

该产品的细胞取自杭州富阳小公鸡,可进行包含蒸、煎、炸、煮等多种烹饪方式。 曹哲厚表示从色泽、气味、风味、营养角度出发,这款100%细胞肉都与传统鸡肉相差无几。 

- 细胞肉烹饪制作 -

去植物支架的技术对工艺要求更高, 极麋生物背后有一支具备复合型能力的团队。

其核心团队成员来自西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具备细胞生物学、食品材料学、微生物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背景,为公司开展细胞肉研发和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利的“软支撑”。 

在他看来, 口感是细胞培养肉最重要的产品力之一,100%纯细胞肉更接近传统屠宰肉的口感和营养,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尤其肉食爱好者的青睐。

另类“科技与狠活”,产品可靠性或超越屠宰肉

在成立4个月后,极麋生物宣布研发出中国第一块人工培养牛肉。之后又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5种不同食用动物干细胞的提取和存储,为永生化细胞系建立打下基础。 

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之下,市场对其技术路线中的“永生化”概念产生了担忧,认为极麋生物构建了含端粒酶催化亚基的表达载体,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染细胞,使细胞发生癌变,最终实现体外永生。 

对此,曹哲厚解释道, 永生化和癌细胞有着本质的差别,永生化并不代表就是一个癌细胞。

第一,癌细胞有许多特征,比如可实现永生,增值快速,糖代谢路径等发生显著改变以及具备免疫逃逸能力,而极麋研发的永生化细胞系远远无法达到构成癌细胞的其他条件。 

第二,相对于这种生产透明,监管严格的细胞培养肉,目前人们日常食用的普通动物体内存在很多变异细胞,因此含有癌细胞的可能性更高。 

所谓“永生”是指细胞可以通过分裂实现传代,并非指细胞可以永久存在,据曹哲厚介绍,这些细胞的培养增殖条件十分苛刻,这也是目前细胞肉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换句话说, 它们离开培养基的那一刻就不具备生命力了,只是盘子里的食物。”

- 细胞培养肉制备流程图 -

曹哲厚认为,细胞肉培养肉利用了生物工程技术这种极致的“科技与狠活”,而每一个极致的“科技与狠活”都代表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进步。例如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帮助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扰,还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样的例子还有益生菌,其也是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制成粉末后,添加到饮品和食物中,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 在曹哲厚看来,极麋现在所做的可以理解为细胞级别的益生菌,只不过终极产品是肉类。

相比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很多“科技与狠活”,细胞培养肉作为一项新技术,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着更加严格的监管与审批流程,放在聚光灯下进行研发、生产,反而更加健康安全。曹哲厚认为,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毫不犹豫地放弃血淋淋的屠宰肉,转而选择这种肉质相同、口感相当的细胞肉。 

本文是小饭桌原创文章,作者:张硕,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1)
呵呵(0)
有料要爆,希望项目被报道,请点击寻求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