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报道

手握1600万病例数据,他的医疗影像AI批量打造临床专家,年营收涨3倍

石富元 2019年11月22日 保险医疗
AI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是要找到有真实需求的场景

3.jpg

“医疗影像AI之所以迟迟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是因为很多公司找错了应用方向。”同心医联创始人兼CEO刘伟奇对小饭桌说道。

在刘伟奇看来,医疗影像AI的商业价值不在于提高影像科医生的看片效率,或者替代影像科医生,其真正价值在于辅助临床医生提高病情诊断的决策水平。

在现实中,影像科医生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患者拍的片子进行全病种诊断,要把所有潜在病情都筛查出来,但深度学习算法往往是基于某一单病种大数据训练出来的,因此大部分医疗影像AI只能做单一病种诊断。

“据我所知,目前没有一种医疗影像AI技术可以看出一张片子中的所有潜在病情。”因此刘伟奇判断,医疗影像AI并不能在现实中真正提高影像科医生的工作效率。

另外在现实中,影像科医生的工作主要是影像诊断,然后提供给临床医生做参考;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所以临床医生对精准诊断技术有迫切需求。

举个例子,影像科医生通过片子发现了动脉瘤,工作就完成了,而临床医生真正关心的是这个动脉瘤会不会破裂,有多大概率会破裂,这决定了是要果断做手术治疗,还是要随访再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同心医联在医疗影像AI上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决策服务,以精准分析结果辅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这个发展方向,已经是刘伟奇2014年创立同心医联以来的第四次业务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同心医联既有线上的互联网医院,又有线下的医疗影像中心,整个平台上已经入驻了5万名专科医生,同心医联为这些专科医生(主要以心脑血管、肿瘤和骨科等)提供影像AI智能诊断服务,并为患者提供疾病管理服务,已经积累了超过1600万份病例数据。

目前同心医联一共完成过4轮融资,分别是2018年1月完成的C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投资;2016年8月完成的B轮融资,由经纬中国、君联资本、联想之星联合投资等。

4次转型:从慢病管理到医疗影像AI

2.jpg同心医联创始人兼CEO刘伟奇

2002年刘伟奇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回国,先后从事了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与风险投资等工作,在做产业研究寻找投资机会的过程中,其看到了在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行业涌现出来的创新创业机会。

“2009年中央推动新医改,开始追求社保广覆盖,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医保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决定了医保未来只能保障基本医疗服务,人们更高的医疗需求是无法被公立医院有效满足的。”刘伟奇对小饭桌说道。

看到了医疗领域创业的巨大机会后,刘伟奇决定亲自下水,随即在2014年创立了同心医联。

在第一阶段,同心医联瞄准慢病人群的长期就诊提供互联网工具,帮助医生追踪患者、采集病例、做随访管理等。

但刘伟奇很快发现这种模式很难走通,一方面让慢病患者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难的,因此用户不愿意主动用自己的工具,而且这些患者往往是老年人也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另一方面在这个模式之下很难找到盈利场景。

但在第一阶段的尝试中刘伟奇发现,很多医院的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是不饱和的,比如医疗影像中心,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刘伟奇看来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当时共享经济正火,刘伟奇决定采取共享的方式开始自己的第二阶段转型探索。其做法是一端获取有检查需求的患者,另一端对接医疗影像中心资源闲置的医院,然后把患者对接到相应医院拍片子。

但试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刘伟奇又发现,这种纯共享的模式很难保证服务质量。由于医院并非是纯市场化运作的机构,平台制定的很多规则很难对其形成制约,很多患者被对接过去后并不能得到好的服务。

为了提升效率和服务水平,刘伟奇决定自建医疗影像中心,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建,另一种是和医院合作,医院出场地,同心医联出设备和所有后续运营服务。

通过重资产的模式,同心医联顺利解决了供给端稳定性的问题。据刘伟奇介绍,目前同心医联自建的医疗影像中心已经有9家(独立+共建),其设备使用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承接了自身80%的医疗影像订单;同时合作超过300家影像中心覆盖全国17个省份。

与此同时,同心医联还打造了自己的影像云平台,不管用户从共享的医疗影像中心拍的片子,还是从自建的医疗影像中心拍的片子,都可以上传到这个云平台,再由同心医联合作的北京专家为片子出具诊断报告。“我们系统中目前已经积累了超过1600万病例数据。”

如此一来,不论是一二线城市用户,还是三四五线城市用户,都能得到专家级的医疗影像诊断报告。同心医联完成第三次转型后,刘伟奇认为还不够,因为传统第三方影像服务天花板较低,为此其决定开启第四次业务升级。

就像前文所述,影像科医生只负责拍片看片出诊断报告,而负责为患者提供最终诊断治疗服务的是临床医生,只有在此二者之间建立业务连接才能最终形成生态闭环。

c654ad2530087723f111075773d746a.png

因此在第四次业务迭代中,刘伟奇想到了前文提到的AI诊断产品。同心医联决定在已有的医疗影像数据基础上开发AI产品,通过创新影像诊断产品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辅助其完成疾病诊断。

据刘伟奇介绍,目前同心医联的AI诊断产品已经多达38种,主要聚焦于心脑血管、肿瘤、骨科等专科领域。

用药管理打通最后闭环

当同心医联把患者、医生、医疗资源、从检查到诊断的整个医疗过程都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后,刘伟奇开始思考如何建立生态闭环,把场景做厚。

为了实现这个业务目标,同心医联申请了互联网医院牌照,可以承接患者的复诊、复查、开处方等服务。同时可以引入大量医生,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增加收入。

据刘伟奇介绍,目前在同心医联生态内就诊过的患者超过70%都转化为了长期付费用户。而且同心医联还收购了药店,并联合医药电商公司,直接为用户提供购药服务,把用户的用药行为也在生态内闭环掉。

“我们既有线下的医疗影像中心,也有线上的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从检查到诊断的全链条服务,当患者和医生都进入我们的生态内后,我们最终可以通过影像检查和用药服务完成变现。”刘伟奇对小饭桌总结道。

对于医院而言,也可以通过同心医联提升效率和服务水平。“医院既可以加入我们的医疗影像中心共享平台,也可以借助我们的AI诊断产品提升诊断水平,特别是三四五线的医院,缺患者更缺高水平的医生,借助同心医联可以在供需两端同时提高经营能力。”

就像刘伟奇最初判断的,医保长期而言是无法覆盖用户所有医疗服务需求的,为了缓解用户的支付压力,同心医联还在探索引入商业保险业务。

据刘伟奇介绍,随着同心医联生态建设基本完成,预计明年收入将实现3倍增长。

本文是小饭桌原创文章,作者:石富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0)
呵呵(0)
有料要爆,希望项目被报道,请点击寻求报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