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报道

瞄准千万职业农民,他创办线上大学教人种地,经纬连投3轮

柴容 2019年08月19日 创业案例
一群没种过地的互联网人做了个“农民大学”

11.jpg

农民不是互联网遗民当一二线城市正处知识付费风口,K12等各领域的在线教育兴起,针对农民的在线教育却一片空白。

看准市场痛点的赵广决心做一所线上的农民大学。2017年8月赵广创办了天天学农,通过在线录播课向种植户传授农技知识、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助其增产增收,用户可以通过天天学农APP、微信公众号在线学习,其中部分课程需要订阅付费。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天天学农已沉淀了200万用户,签约了近1000名农业专家,上线了1000多门课程,已触达200多个地级市。

天天学农的模式也受到资本的青睐,一年共融资三轮。8月8日,天天学农宣布完成由雍创资本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数千万人民币B轮融资。2018年7月天天学农曾获得由经纬中国、长策投资的2500万人民币A轮融资,2018年5月获得经纬中国投资的千万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

农民是门职业

回乡下探亲的一个月,赵广找到了二次创业的方向。

作为华为的技术老将,赵广第一次创业看准的是软件开发众包,但市场空间远没有预想中那么大,权衡之后他卖掉了公司,回了趟乡下老家。

WechatIMG121.jpeg天天学农创始人赵广

乡下的生活让赵广一改对农民的印象。农村不仅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农民们都用上了微信、今日头条等APP,更让赵广意外地是农村还出现了一波儿做规模化生产的农民。

但赵广也有体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离农业强国尚有距离。对比了美国、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后赵广发现了症结所在,中国的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欠缺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农学知识,最关键的是还找不到为自己赋能的学习渠道。

农民传统获取农技知识的渠道一般有两种。一是向售卖农业化肥等农资的商品店咨询,但往往店主以销售为导向为农民推荐,农民最后得到的不一定是最佳方案;第二是咨询农技员,但农技员没有实操经验,主动服务的意愿并不强,服务能力也参差不齐。

当时一二线城市正值知识付费风口,K12等各领域的在线教育很是火热。赵广从中受到启发,找到在互联网农业深扎了多年的大学同学闫子铜(大丰收CEO)探讨后,初步有了做农民在线教育的想法。

但为了避免第一次创业踩过的坑,赵广还是沉下来心来做了深入调研。先从农民接受再教育的发展脉络来看,赵广发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两波儿红利期。

第一波是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再就业需求爆发,催生出了新东方烹饪、蓝翔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

第二波红利是因土地流转和消费升级分化出的新职业农民,需要更系统化的农技知识提升产能产收,天天学农就是想搭上这波红利的早班车。具体来说,自2014年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化后,农村出现了一波尝试规模化种植的农民,同时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倒逼农村种植端的种植结构变化,农村出现了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截止去年底,返乡新农人就达到800万的规模,职业农民也达到了数千万的规模。

这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中国农村在种地人群有2.3亿,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测算,天天学农的教育服务市场是在千亿规模”。

赵广强调农民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个职业。新职业农民种植生产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而是一种商业行为,这推动他们必须要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那农民愿意付费学习吗?这是赵广遇到最多的疑问。赵广的答案是,对于新职业农民来说,农技知识已成刚需,同时他们具备付费能力,知识付费是助其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他们何乐而不为。

下定决心后,赵广拉来了华为、腾讯、阿里的朋友组建了有互联网思维的农学军。在2017年8月拿到大丰收的天使轮投资后成立了天天学农。赵广给天天学农的初步定位是,瞄准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职业农民,做一所线上的农民大学。

做线上的农民大学

“柑橘果树遇到虫害,该怎么解决?”2017年天天学农的课程刚上线,是以10-30分钟问答形式呈现。但随着用户诉求越来越多样,单点小课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用户,去年底天天学农便针对农户整个种植周期推出了更体系化的课程。 

赵广解释道,对于农户来说存在两个学习场景。第一是问题已经出现需要立马求解决的场景,简单的问答形式最为便捷。第二个则是以防治为主的储备式学习场景,需要体系化的课程持续加注。打个比方,农户决定种柑橘之前还没遇到虫害就想做好规划提前预防。在整个种植周期中,农户会对品种选择、温度控制、病虫害预防、营养吸收监测等各种问题有系统学习的需求。

赵广把课程分为农技与农商两大版块。农技版块是教用户种植所需的专业性知识,农商则主要针对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流通来提供教学。

从课程品类上看,天天学农目前主要是以柑橘葡萄等水果为主的高经济附加作物。下半年还会扩充养殖类品类。

在课程的迭代上,天天学农会有三个出发点。第一从教师导出知识点的方式来研发课程;第二通过用户反馈确定选题,有1/3的课程选题都来自于用户意见反馈;第三根据市场中出现新品种等变化开发新课程。目前天天学农每个月能上新100节课程,客单价在99-500元之间。

WechatIMG118.jpg但线上课程依然有局限性,对于实操性太强的农技知识,农户仅通过观看视频依然理解不透彻。为此天天学农开设线下课程,例如20人规模为期5天的修剪课,收费在每人6000元左右。线下课程甚至走到了国外,今年六月份天天学农组建了10人团队去日本学习果园种植和管理技术,每个人收费2万元。“农民的知识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远比想象中强。”

不过天天学农依然以线上课程为主,线下课程作为补充。对于部分个性化问题可由线下课程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线下,天天学农可逐步完善线上课程。

“天天学农把视频课程当做电子出版物一样生产”,赵广透露课程背后的整个教研教学团队由从事教育、农业、媒体三类人员组成,保证课程的研发到上架整个周期的各阶段都有专业人士来负责。

在师资方面,天天学农的第一批教师一部分来自天使轮投资方大丰收在行业里沉淀的专家资源,一部分是天天学农通过加入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成为常务理事,获取了全国各植保站的一批优质专家。

随着天天学农用户达到一定的量级,天天学农开放了自主报名入口来吸收更多的专家资源。以往在农业领域缺乏通过技术教学来获取收入的渠道,所以天天学农的教师岗位极具吸引力,目前通过自主报名端口天天学农就能稳定获取一批优质教师资源。

在教师筛选上天天学农也有明确的标准,会从教师的专业性、实操性、可验证性和表达能力等10个维度评估来保证教师质量。截止目前天天学农已有近千名专家教师授课,且所有教师都是独家签约。

在获客上,虽然用户分散在各个县级及以下地区,但难度要比预想中低。“一二线城市验证过的营销套路在农村依然受用。”

WechatIMG119.jpeg一开始天天学农通过线下地推和线上投放县级地方号来精准获客。天天学农以县为单位找到当地的农业局合作举办活动,一场活动可吸引100-300个农民参加,在100余场的线下活动和地方大号的助推下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后续天天学农自建微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矩阵不断吸粉,搭建了近千个社群,一般通过小礼品赠送营销获客。截止目前,天天学农APP有100万注册用户,新媒体矩阵有100万粉丝,获客成本可控制在2元上下。用户的付费转换率能达到15%,换算下来会有近30万用户付费,按照2018年的数据来看平均一个付费用户一年会购课三次。

拓宽业务边界

在赵广看来,不能把目标农民简单看做C端用户,他们还是一个小B端。“目标农民有自己的雇佣工人,农产品一年要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每年采购的农资也能达到十几万的规模。”

现阶段天天学农只切入了农业教学,但在更远的规划里,天天学农会延展到农资销售,并针对一些更有实力的用户开设更个性化的“企业咨询服务”。

赵广也是在用户的反馈中得到启发。还原到实际场景中,用户在天天学农平台学完病虫害等解决技术,下一步的动作便是寻求农资产品,所以会有很多用户在平台询问是否有农资产品的供应。天天学农也会遇到用户咨询基地生产的服务,甚至包括基地工人内部的定制化培训。

赵广曾感慨,“团队里没有人是农民,没有人种过地,但却要做农民教育”,不过随着团队主动与用户和农业接触,在不停的在打磨下,团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出赵广的预期,这也是赵广眼中重要的壁垒,“不是按照天天学农的模式照搬就能复刻过去的”。

同时,规模也是天天学农的壁垒。师资规模上,1000名专家组建了庞大的知识库,两年多时间天天学农沉淀了1000多门课程,按节数算有近20000多节。用户规模上,天天学农有精准的百万注册用户。和K12等在线教育相比,天天学农的优势在于用户的粘性强,用户生命周期长。简单来说,农民改行的可能性会很小,即使改变种植的品种也在天天学农的服务范围内。

内容的口碑相传,也逐渐构建起天天学农的品牌壁垒。“在乡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有个农技在线教育平台叫做天天学农。”

本文是小饭桌原创文章,作者:柴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2)
呵呵(0)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