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退出,VC打起“腰部项目”的主意

王满华 04月28日 热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者丨王满华

编辑丨张丽娟

前不久,我在做并购选题的时候发现,"腰部项目"这个词出现的频次非常高,出于好奇,就拿着跟几位投资人聊了聊。

意外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对于这个概念的态度存在很大分歧:

一类认为,"腰部项目"正被VC/PE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有投资人表示其所在机构已经将"退出腰部项目"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有人认准了这类项目在并购市场的前景,已经开始自主创业;

而另一拨人则直接指出,"腰部项目"的定义就是个伪命题,"退出腰部"更是理想化的策略。有投资人对小饭桌直言,与其讨论不切实际的系统化退出,不如提前签好回购条款比较实际。

曾经不受"待见"的腰部项目,为何突然获得一级市场的关注?大家又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

VC苦“腰部项目”久矣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个词——"老头公司"。

交流过程中,有投资人提到这个新名词,并且指出这类企业在机构投资组合里占了很大比例。

网上对其的定义是:成立时间不短,对行业、产品有自己成型的想法,收入和利润有一定体量,养活团队生存不成问题,但是想有更高增长比较困难的企业。这类公司IPO的可能性通常不大。

总体来看,这一画像也基本符合多数机构对于"腰部项目"的定义。

上述投资人告诉小饭桌,无论是"老头公司"还是所谓的"腰部项目",过去并不受机构内部关注,甚至谈起来都不免眉头紧皱。

原因不难理解。

一方面,过去一级市场"造富效应"发酵最为猛烈的时候,投中一个明星项目换回几十倍、上百倍回报,才是机构追求的宏大叙事。

投资人李刚强就曾回忆,他跟一个美元基金聊天时,对方就说:我一个基金5个亿,一个项目退出三、五千万,其实我并不care,这类退出机会我一般都不会去做。我care的是,有一个项目能帮我拿回整个基金(回报)。

除了机构的主观偏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腰部项目退出的确存在不小难度。

目前,机构的主流退出方式包括IPO、老股转让、并购等,其中IPO本就不是腰部项目退出的主流范畴。

至于老股转让,也是更多属于头部的机会。小饭桌此前在《明星项目也开始5折"甩卖"老股了》一文中曾提到:"有投资机构以更高的估值再进来或者有明确上市预期的项目,才是投资人心中的理想标的。“

而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此前透露的数据,早在2022年,腰部项目的估值最高只能达到前一年同类项目的一半。

"大家都说退出难,其实主要就难在腰部项目上,过去除了少数的并购机会,机构只能通过回购,即使是头部GP也无法做到系统化地退出。"上述投资人称。

一组来自澳银资本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曾指出,根据公司内部统计的2018年—2022年市场调研数据来看,统计样本包含了深创投、腾讯投资、红杉中国、IDG、达晨财智等规模前500家VC/PE机构,投资项目总数约为63335起,退出项目总数4582起,项目平均退出率仅为7.23%。

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是,在投资机构的投后项目中,腰部项目的占比通常高达40%—50%。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无论大小机构投资团队工作(头疼)的重点部分。

转变:风险投资胜率取代概率

既然机构早就苦其久矣,那么现在为什么又开始关注起"腰部项目"了?

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GP对“IPO造富”祛魅的一种体现。

当下,“IPO红利不再”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且不说IPO申请难度正在实质性提高,能够登陆二级市场的项目数量骤减,即使项目的真的成功IPO,一二级估值倒挂、上市破发等频频发生,不仅很难见到所谓的极致回报,甚至还要面临亏损风险。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投资人亏到B轮、亏到C轮”的媒体报道。

就拿近日上市的茶百道来说。顶着“今年港股最大IPO”的光环,结果开盘即破发,上市首日收跌26.86%,市值蒸发70亿港元。截止目前,茶百道报11.82港元/股,仅四天已经较发行价跌去32.5%。

IPO前,茶百道曾与兰馨亚洲、正心谷资本、中金同富等机构签订了增资协议,每股成本为13.2元,也就意味着,这些机构已经出现了浮亏。

正如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对媒体所讲,风险投资回报空间确实被大幅压缩,这是事实,而且以后是常态,胜率要取代概率了。

除了IPO退出难这一现实困境,LP意志的转变,也激发了机构对于“胜率”的渴望。

“过去和LP聊天,讲的都是投什么赛道、储备了哪些头部项目、它们未来能增长多少倍。如今LP不在乎这些所谓的极值收益了,他们关心的是怎么可以让基金更抗风险。往往基金退出期一到,LP就会要求整体退出,应退尽退。”一机构募资负责人告诉小饭桌。

在某PE机构负责募资的马飞对此深有同感,“现在LP的预期和心态都在发生变化,在跟LP沟通过程中,他们会反复沟通项目的预期退出时间以及退出方式,退出率也是一定会被问到的题目。

这一语境下,GP也终于意识到,建立一套系统化的退出体系有多重要,尤其是占比最高的腰部项目,自然成为了机构的工作重点。

宇杉资本创始人兼CEO航天就曾在2024年全员信中分享了过去一年内部的整体退出策略:头部项目选择分步退出,优先考虑接续基金,使其继续保持对股权的控制和股东地位;其次要主动促成一些流动性事件,主动寻找买家。

他特别指出,“尤其腰部项目的退出,虽然需要消耗更多的管理精力,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持有头部项目,在获得更高的整体组合收益的同时,平衡好流动性。”

“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一个正确的路径。尤其大环境摆在这,腰部项目更是要尽快出清,越到后面只会越难。”马飞表示。

理想与现实

尽管多重因素决定了机构必须要在腰部项目的退出上多费脑筋,但在大多数访谈对象看来,实现腰部项目的批量退出是一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事情。

门槛、价格、方式、创始人意愿以及买方承接力等等,都是GP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以目前看来,最为可行的方案——并购为例。

在投行从事并购交易的陈峰告诉小饭桌,区别于过去几波的跨界并购热潮,现在的买方都是以产业并购为主,这就要求并购标的与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产业协同作用。“那些行业吸引力小的标的,很难会进入买方的视线。”

此外,VC投资人Vivian指出,交易的“时机”,往往决定了交易的价格。“当公司业务仍然持续增长,但速度放缓时,正是公司出售的最好时机。一但错过,价格往往会一落千丈,后期进入的机构很有可能面临因估值倒挂而亏钱的风险。”

但矛盾点在于,又有几个创始人愿意在业务向好的时候,卖掉自己的公司呢?

同时Vivian还提到,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决定了并购交易只能解决少部分项目的退出问题。“当前A股上市公司有5000多家,其中有能力和意愿做并购的企业数量更少,但是一级市场投资项目的数量多达数万家。”

“这就意味着,腰部项目面临的是一个极度倾斜的买方市场。”

有意思的是,在聊这个选题时,不止一位投资人提到了回购条款这个事。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系统化退出,更多是理想状态,是空中楼阁。最实际的退出策略,就是在签协议的时候写上回购条款。

Zoe在某VC从事投后工作,目前他肩负着四只基金的退出。

“什么分层管理、系统化退出,都太理想化了,现实中大多数情况是你找创始人谈退出,对方肯定不会积极配合。如果你签了回购条款还好,如果没签协议,连告人家都告不了。”Zoe对小饭桌说道。

马飞也认同她的观点,“从过往经验来看,能退出的腰部项目始终是少数。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如果之前有签对赌条款,趁着企业还有回购能力坚决执行,才是最实际的途径,否则就只能熬了。”

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建议投资人——未来能签对赌的一定要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马飞、陈峰、Vivian、Zoe皆为化名)

本文是小饭桌原创文章,作者:王满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0)
呵呵(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