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报道

小鹏58亿接棒滴滴造车业务,压力给了谁?

贾紫璇 黄泽正 2023年08月28日 热点
滴滴的车,以后小鹏来开。

作者丨贾紫璇 黄泽正

编辑丨张丽娟

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大厂收购创业公司,或许,创业公司也能花58亿收购大厂的业务。 

8月28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已经与滴滴签订购买协议,将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本次收购的最高总对价约为58.3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

同时,小鹏汽车将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全新汽车品牌,项目代号“MONA”。这将是一款价格在15万元左右的A级车,计划在2024年实现量产,并面向B端和C端出售。 

此次战略合作后,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而滴滴则会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 

这意味着,滴滴自主造车计划正式宣告结束。也代表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已经进入拐点。

持续降价和多品牌发展证明了造车新势力们累积的先发优势正在显现。而高举造车大旗的互联网大厂里,与汽车业务最接近的滴滴已经率先退场。剩下百度还在靠与吉利的合作,输出自动驾驶技术支持。小米还在靠烧钱,希望将造车当成新的业务增长,帮雷军完成第三次创业的可能。 

滴滴自主造车业务的终结,无疑对后进场的造车大厂形成了巨大压力,百度和小米是否还要继续跟进?是否还保持自主造车的模式?华为、腾讯、阿里后续是否会转变参与方式?都被打上了问号。 

高光回顾,大厂们的花式入局

现在滴滴的退场消息有多震惊,当初入场时就有多风光。 

此次被收购的滴滴自主造车业务, 最早的雏形诞生在2021年初,在内部被称为“达芬奇”计划。造车业务的负责人是滴滴出行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正式官宣这一计划是在2022年6月。 

2021年初正是滴滴与比亚迪完成联合设计研发的首款网约车D1一年以后,杨峻也正是 D1的首席产品官。在决定展开自主造车业务时,滴滴开始在圈内高薪挖来相关技术人员,最后组成了一支规模达1700人的队伍。 

2021年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最为迅猛,也最热闹的一年。

据国泰君安证券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领先,达到339.5万辆,同比增长155%,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50%的份额。但当时的市场渗透率仅有13.4%,且刚刚突破两位数。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这一年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们开始崭露头角,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确定性的增长赛道,也让多家大厂决心入局。

与滴滴同时宣布入局造车业务的,还有百度和小米。

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官宣造车, 雷军亲自带队,当时雷军对外称造车是“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也是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小米上下都蓄势待发。 

2021年度财报中,小米披露了造车进展,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小米造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可以被理解的。手机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智能研发、硬件制造和组装的核心逻辑是相通的,只是造新能源汽车远比造手机的成本高得多。且当时小米已经面临着手机核心业务疲软,寻求新业务线迫在眉睫。 

大规模宣布造车,小米几乎赌上了全部身家。除了投钱在自主造车上,2021年,小米还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力度。在2021年年报中,小米指出,“我们的投资业务,不仅可以带来财务收益,更可以带来业务协同,推动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此时的百度已经在造车的路上狂奔。 在先于小米官宣的前两个月,也就是2021 年1月,百度公布了其下场造车的“准生证”,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而在与吉利携手之前,其实百度已经通过投资威马汽车来切入整车制造。 

事实上,百度在2016年开始,已经参与了智能汽车的研发。李彦宏的做法是,从整车生产制造到单车协同,再到车路协同,几乎所有跟车有关的核心领域都做一遍。 

但最核心的,百度还是将重点放在了 AI 技术下的自动驾驶话语权上。 

两年多过去了,元气大伤的滴滴已无心在造车领域继续发力,主动放弃这张造车牌。百度和小米与滴滴同时入局,且都属于重资产投入整车制造。百度与吉利的合作,让其造车业务有所突破,近日刚刚宣布推出新车品牌极越。留下仅仅拿到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小米。然而2023年已经过半,其新车还未见雏形。

不仅如此,造车也让小米烧掉了大量资金。据小米集团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为31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达11亿元。 

此前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两年,研发、工厂建设已经花了60亿,到第一辆车交付时,大概还要花180亿元。这也意味着,在 2024 年小米汽车面市前,还将经历剧烈阵痛。而滴滴的半路放弃,或许会让雷军增添更多心理压力。 

除了滴滴、百度和小米,还有华为和腾讯轻装上阵,作为帮车企“打辅助”的角色入局, 华为虽然通过Huawei Inside(HI)模式、智选车模式、零部件供应商角色三种方式辅助车企造车,但其中智能座舱的车载操作系统是其参与新能源汽车业务中,优先级最靠前的。 

与其相同参与度入局的腾讯则显得更为常规,腾讯为车企推出车端、手机端、云端为一体的“车云一体化解决方案”。按照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的说法:“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改善用户出行体验,是腾讯不变的方向。腾讯将为汽车行业提供低门槛的定制化平台与工具链,让‘云’成为智能汽车的新生产力。” 

华为的任正非与腾讯汤道生都坚决占位“不造车”的战略,让其二者以更温和的方式参与这场新能源车的竞争中。虽不及整车制造业务规模与营收庞大,但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也显得更安全。 

阿里的方式则更为保守,只是重仓了小鹏,后又入股了上汽集团和张江高科联合打造的智己,占股18%。

不管怎样,曾经加入新能源赛道的大厂们或许都信誓旦旦。滴滴的退赛,给了百度和小米沉重的压力,或许同时也会影响华为、腾讯、阿里在赛道中的“参赛姿势”。 

大厂追赶无望,只剩小米坚持

更进一步拆解滴滴退赛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经过近两年半的追赶后,反而被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越拉越远了。 

在造车领域,互联网大厂似乎很难体现所谓的“大厂优势”,反而被造车新势力打了个措手不及。

首先在大厂最引以为傲的资金方面,很显然造车新势力们并没有想象中缺钱。 

比如在滴滴秘密启动“达芬奇”计划,开始自主造车的2021年前后,正是蔚小理们最风光的时候。 

2020年11月,小鹏市值超过500亿美元;2021年1月,蔚来市值飙升到986亿美元;2022年6月,理想市值高峰超过42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蔚来的市值甚至超过了宝马、通用,在全球汽车厂商一度排名第六。 

可以说,2021年入场造车的滴滴,恰好迎面碰上了市值最巅峰、资金最充裕的“蔚小理”。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估值回落,造车烧钱继续,滴滴等互联网大厂也很难凭借稳定的现金流拖垮造车新势力,主要原因在于—— 造车新势力们总能融到资。即便在投融资集体遇冷的当下。

今年6月20日,蔚来宣布与中东主权基金CYVN Holdings(下称CYVN) 签订股份认购协议,蔚来获CYVN 约1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7月26日,大众汽车宣布与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作为合作的一部分,大众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金。 

除了硬性的资金层面,在技术层面,造车新势力们的技术护城河,也让滴滴等互联网大厂望洋兴叹。

在8月18日举行的小鹏汽车2023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出了一个最新观察:“两年前我曾经认为,因为成本原因,没有车企能在15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但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低成本,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我已经明确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 

而“全自动驾驶技术”只是造车新势力技术领先的一个缩影。 

在电池、材料、车载系统、整车组装乃至市场认知度等各个环节,造车新势力们都通过提前布局形成了技术壁垒。对后入场的互联网大厂来说,想在极其强调技术积淀的造车领域实现“后发先至”,显然非常困难。 

当然, 如果互联网大厂能集中力量发展造车,所谓的资金和技术问题,终究可以解决,但关键在于——互联网大厂对于造车业务很难倾尽全力。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大厂普遍有自身主业需要稳固,比如滴滴的出行业务,小米的手机硬件业务,百度的搜索引擎和AI业务。 主业的存在,一方面为大厂造车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却也让大厂很难像创业公司那样孤注一掷地投入造车运动。

因为造车梦虽然性感,但终究是一项极为烧钱需要输血的业务。 

以滴滴为例,实际上滴滴国内业务早已实现了规模盈利,比如,滴滴的国内移动业务2020年、2021年调整后利润高达39.6亿和61.3亿元。即便在今年Q1,滴滴国内业务依旧盈利10.4亿元。 

但滴滴国内业务的盈利几乎全被造车和海外业务烧光了。根据滴滴财报,2022年滴滴经过业务调整,各项费用开支大幅度下降,但唯有研发费用还是增加了8000万,达到了95亿元。导致今年Q1,国内业务盈利且人员大幅缩减的滴滴,亏损仍达到了5.7亿元。而占研发费用大头的,正是造车。 

而且众所周知,在外部环境上,滴滴近两年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在此背景下, 滴滴很难继续坚持将国内业务辛苦挣来的现金流,输血给依旧遥遥无期的造车梦。

再看同期入场的百度,由于缺乏造车资质,8月14日晚,百度造车项目集度汽车正式“更名”极越品牌,极越是吉利控股旗下新成立的汽车子品牌。从集度到极越意味着,吉利与百度的合作关系发生了变化,造车主导权已被吉利掌握,百度从主导方变为技术提供方。 

另一方面,找到AI大模型新叙事的百度,已经借助文心一言等产品成为了国产大模型的领跑者之一。根据百度第二季度财报,百度实现营收341亿元,同比增长15%;归属百度的净利润(non-GAAP)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44%,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大幅增长。 

尝到甜头的百度似乎已经将业务重点放到了AI大模型上。 李彦宏也直接表示:“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在许多行业具有巨大变革能力,为我们提供了重大的市场机会。百度致力于围绕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构建新引擎,推动长期增长。” 

回望2021年初,带资入场的滴滴、小米和百度等互联网大厂,曾被业界称为“最后一波造车新势力”。更有声音认为互联网大厂将凭借规模优势对造车创业公司形成碾压之姿。但仅仅两年半时间,百度和滴滴已经相继退场。 

而手机业务持续下滑的小米,还能剩下多少耐心,势必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连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都已经官宣交付了,雷军在8月14日的年度演讲中却只字未提“小米造车”的相关进展。 

本文是小饭桌原创文章,作者:贾紫璇 黄泽正,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0)
呵呵(0)
有料要爆,希望项目被报道,请点击寻求报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