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报道

3000亿的心理健康市场,中国产品有机会吗?

饭桌君 2022年05月27日 其它
AI+“话疗”,被VC们盯上的千亿赛道。

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简报中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疫情的限制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在中国,现实情况同样严峻。根据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指出,国内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分别占总人口的2.10%和4.98%,而对于如今升学、就业、工作都压力山大的年轻人来说,一句时不时挂在嘴边的“我emo了”,则更证明了这一群体中不少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但是,一方面,国内精神科医师数量不足5万人,每10万人平均拥有精神科医师不及国际标准的1/4。另一方面,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具有较强的“病耻感”,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不够关注。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短缺的心理健康资源推动相关领域出现投融资小高峰。2021年来,心理健康赛道共发生投融资事件30起,涉及23家企业,金额超亿元事件7起,不仅B、C轮次投融资项目增多,亦不乏字节跳动、经纬中国等头部VC身影。

image.png

众多融资事件当中,利用AI技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初创企业出现,不仅颇受资本市场关注,也在各地疫情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但该领域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和海外相比有何特殊之处?结合数字疗法的行业前景究竟如何?热潮之下,又有哪些玩家能率先跑出?

AI之匙打开心锁

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导致失能的主要原因。

目前抑郁障碍最主流的治疗方案包括三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层面研究最多的当属认知行为疗法(CBT)。使用该疗法时心理医生会通过言语交谈与行为矫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对话过程中帮助病人识别、检验和改正曲解的概念,通过对“此时此地”心理和境遇问题的比较,以及恰当的思考问题方式的应用,使得病人在症状和行为方面得到改善。

2017年,斯坦福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lison Darcy基于行为认知疗法发明了情绪聊天对话机器人Woebot,并很快吸引到前百度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吴恩达的加入,在担任Woebot董事会主席一职时,吴恩达表示:“我认为,Woebot 这一心理健康聊天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一款杀手级应用程序。”

Woebot是一个Facebook集成的计算机程序,旨在复制病人可能与他或她的心理康复师进行的对话。Woebot以CBT原则为基础,“倾听”用户感受,并判断用户是否正在进行“消极的自我对话”,从而做出合适的引导。在聊天对话过程中,AI不但能够通过字句、措辞等判断用户的情绪,还能分析用户的打字速度、句子长度、语法等其他参数也衡量情绪,也因此其在检测危机语言方面的准确率达到了98.9%。

更深入探究AI技术的还有谷歌。2020年,谷歌旗下Alphabet X实验室成立的“Amber”项目发表了关于“AI分析脑电波诊断抑郁症”的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提到,AI技术的加入可以让脑电波像血糖监测一样变得容易理解,并将抑郁和焦虑情绪转化为客观、精准的测量值,支持抑郁症的诊断。

image.png

实际上,AI心理健康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据海外机构Fierce Healthcare统计,到2021年,海外心理健康领域初创公司累计融资额达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AI“新秀”不断出现,前有成立于2011年的Ginger.io,先后融资11轮,共计2.2亿美元。后有成为独立App的Woebot,累计融资共1.233亿美元,成为不容忽视的独角兽。

在新技术浪潮下,我国借助AI技术发展的心理健康行业探索并没有落后很多。2018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黄民烈教授就提出情感对话生成技术、情绪支持对话框架等技术,并于2021年开发出中文对话系统领域大模型和共情聊天机器人Emohaa。

2021年,黄民烈教授创立聆心智能,尝试通过建立AI数字疗法体系,为临床患者和心理亚健康人群提供个性化、全天候、高质量、低成本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AI情绪聊天机器人Emohaa面向所有线上用户群体,具备7*24小时服务和不断更新进化的机制。在黄民烈教授看来,自然语言处理一方面作为理解用户需求的最基本工具,结合其需求相契合的循证算法模型,为用户提供医学上最有用的数字疗法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聆心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本身在生成模型上就带有情感支持的能力,因此本身也会作为数字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市场上所独有的技术。

更进一步的技术探索已在路上。目前,聆心智能正结合声纹音频特征和自然语言对话算法的多模态对话系统,借助对话沟通方式解决心理亚健康问题。每个人的声音信息均包含丰富的数据,利用并分析这些数据,便可以确定声音特征映射的特定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了解,聆心智能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融合自然语言处理与声纹音频特征等多模态技术提供AI心理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凭借这样的核心技术,聆心智能才有可能结合行为练习、书写练习、自动化思维训练等一系列AI驱动的轻量级心理健康方案进一步完善产品,对于心理健康资源比较丰富的海外而言,这些或许不用结合AI也能完成,但对国内而言,却往往需要借助机器来更好实现。

AI个性服务直面行业痛点

据统计,2021年以来,国内心理健康赛道共发生投融资事件30起,涉及23家企业,领域包涵数字疗法、SaaS服务、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咨询师职业服务等领域,然而,涉及数字疗法,以及AI技术相关的心理初创企业仅有6家,占比26.1%。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不可以对患者进行首诊,不得确诊病症、开具处方、建议用药等。因此,众多初创企业从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健康交流社区等侧面切入赛道。而作为专注于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聆心智能瞄准了AI技术与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的路线,以线上个性化服务直面行业痛点。

纵观海外AI+心理健康赛道初创企业,可以看到,自然语言对话系统成为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基石,不论实验室中的语音识别亦或是谷歌临床探索中的AI+脑电波,都处在技术的初级阶段,尚不具备商业落地的可能。显然,通过结合声纹音频特征和自然语言对话算法的多模态对话系统,聆心智能找到了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方向。

聆心智能从评估和筛查开始入手,为用户提供自我觉察与自助干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CBT、DBT、IPT、ACT等等一系列的循证心理治疗手段。并在恢复期过程中,对用户状态进行跟随管理,进而降低复发率。同时,聆心智能利用AI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能够根据用户自身状态变化而对方案进行动态优化。其中,算法模型会根据用户的说话方式感知背后的思维方式和逻辑链路。在黄民烈教授看来,情绪聊天机器人Emohaa和日常时面对的Siri、Alexa等语音助手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此。

Emohaa机器人具备情绪识别、策略应对、共情表达三大特色,从而能够完成复杂的情感交流任务,而作为其技术核心的三阶段理论模型则成为聆心智能的优势所在。即第一阶段先确认用户的具体问题,第二阶段通过共情、理解表达支持,第三个阶段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在每一个阶段都设计了相应的策略,如提供信息、直接指导、挑战、解释等。

AI技术和心理学的融合如今依然面临挑战,心理咨询理论已经发展一百多年,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完整的理论,心理学家对于用户能够因人而异提供针对性的“标签”分类心理服务,但如何将相应理论运用于AI模型却始终是行业面临的困难之一。常见的对话机器人通常采用六个情绪类别:喜、怒、哀、乐、悲、其他,这种分类方式在部分场景是适用的,比如客服机器人。但人类的情绪远不止六种,在精神心理专业领域需要更全面的分类标准。但分类过度又会导致AI学习进度缓慢甚至学不会的情况。

聆心智能在平衡资源、成本的同时,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重新设计出更适合AI学习的多分类情绪的标签体系,在保证专业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为AI模型的进一步落地奠定基础。在黄民烈教授看来,当前对话系统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下一代类人对话系统应同时具备完成任务和情感链接的能力,在知识、个性和情感三个方面实现拟人化的语言交互,也能通过识别用户面部和肢体动作,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突破。

解决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任重道远

对于AI技术和心理健康领域的深度结合,也存在一些争议。部分观点认为AI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心理治疗师失业,但实际上,AI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取代而是增强,AI情绪聊天机器人系统,是根植于数字疗法这棵大树的枝叶之一,AI技术的出现一方面能够帮助心理治疗师量化指标,找出心理问题的最优解,另一方面,也让这个过去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社会感知不明显的行业重新受到重视。

根据201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我国有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即使保守估计,最少仍有1.9亿的人是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市场端严重供不应求。AI与心理学的融合,将进一步拓宽心理治疗师的发展道路,而国内依然亟需有相关技术和使命感的企业探索前进。

image.png

行业发展也离不开政策支持: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便开启了数字疗法审批通道,2021年,广东省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都提到了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其中“十四五”提及心理共19处,是“十三五”的3倍,政府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

资本市场也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关注,过去一年,心理健康赛道出现多起大额融资。2021年9月,专注于CNS(中枢神经)及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心情”,宣布完成2亿元C轮战略融资,领投方为字节跳动,1个月之后又完成1亿元C+轮融资。12月,壹点灵完成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简单心理完成了2亿人民币B轮融资......种种迹象表明,当疫情严重影响VC们对新消费、文娱等板块期望值后,心理健康成了又一个“香饽饽”。根据2020年全球健康研究所(GWI)《定义精神健康经济》报告显示,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0亿美元的规模,业内人士预估,中国心理健康领域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级。

面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市场成长空间及增长潜力更加巨大。好心情平台《2022数字化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蓝皮书》中指出,以其平台为例,心理健康相关支出自2017年人均346.12元升至2021年人均1905.07元,4年时间增长450.4%,可见心理健康领域前景广阔。

黄民烈教授认为,结合声纹音频特征和自然语言对话算法的多模态对话系统,不但让情绪聊天机器人得以进入人们的虚拟空间,帮助解决心理问题,更让AI与心理学结合有了更多可能,在未来,面部表情、语音、姿态行为等都将为国民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而当下,结合AI技术,为更多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饭桌君
赞(1)
呵呵(0)
有料要爆,希望项目被报道,请点击寻求报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